天博·体育登录入口《新华每日电讯》:报纸新闻可视化编排的 反思与操盘策略

  新闻资讯     |      2023-12-18 20:50

  天博·体育登录入口《新华每日电讯》:报纸新闻可视化编排的 反思与操盘策略内容提要 报纸新闻可视化编排是媒体融合发展中报纸内容突围的新选择。报纸可视化表达以“静态”特征为主,体现为:形式静态,手段相对固定;内容静态,信息相对唯一;互动静态,交流相对有限。本文提出报纸可视化编排应遵循“三个一致”原则,即:可视化编排应当遵循平面阅读习惯,保持认知规律一致;可视化内容应当涵盖新闻价值要素,保持把关标准一致;可视化审美标准应当符合报纸风格,保持整体形象一致。

  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通常是指数据驱动的报道,即通过挖掘和展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利用可视化手段创作的新闻报道天博·体育登录入口。[1]通过可视化手段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新闻信息,是数据新闻为媒体带来的变革。2012年12月20日,《纽约时报》在其网站上发布名为《雪崩》(SnowFall)的多媒体新闻报道,[2]可视化交互式的融合报道进入人们视线。此后,以具体形象表现抽象概念、图文融合式的可视化编辑手段,亦逐渐成为国内媒体青睐的报道形式。

  然而,报纸是在二维平面上分配空间资源的媒介,不但空间限制,而且无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动态、交互式呈现报道。如何有效地将数据新闻的可视化理念与报刊的内容表达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报道方式,是报纸生产实践中新的课题。本文中,笔者尝试以《新华每日电讯》的可视化报道探索为例,将报刊新闻编排的一般规律与可视化新闻的表达特点相结合,探讨适应报刊特点的新闻可视化编排规律。

  “数据可视化是一种诉诸视觉传播的探索、展示和表达数据含义的方法,将数据和信息以视觉(形象)传播表达”。[3]从这一尚不算严谨的界定出发可以发现,报纸根据自身需要,提出了报纸新闻可视化编排的理念。但区别于多媒体形态出现的数据新闻,“纸媒新闻的可视化除了以文字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更多的是对新闻进行图像化处理,以此冲击大众的视觉感观,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更具实效性。”[4]

  报刊新闻可视化编排,除了涉及数据挖掘类的可视化新闻,诸如事件回顾、流程梳理、要点提示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可视化素材。而从功能上看,可视化形态的新闻报道,除了作为独立报道出现,还可以作为文字报道的补充形式,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弥补文字报道“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短板。此外,可视化编排的呈现形式突出形象性、强调视觉感受,因此,报纸版面的可视化内容也承担起了建立版面视觉中心、形成整体视觉形象的功能。目前,可视化编辑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新闻图表、图表专版等。

  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实效性。可视化编辑思路的出现,深刻改变着报纸新闻的采编流程。文字、图形、图像三者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可视化编排效果成败的关键。这不仅要求记者在信息采集初始阶段就要注意可以进行可视化编排的内容,同时也要求报纸编辑在信息呈现的筛选阶段完成好“信息形象化”的转换过程,保持与记者、美编等生产环节的有效沟通,保证可视化编排成果准确、有效、生动、易受。这就为报纸内容生产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题:如何把握好报纸可视化编排的基本特征,并以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诉诸视觉单一通道的传播方式使得报纸在呈现具体内容时,仅能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然而,可视化新闻要依靠“形式”取胜,多媒体形式中的“声画结合、动静结合”本身就是可视化编辑的优势。但是,报纸因“先天不足”,能够利用的可视化手段却只能是静态的。

  相较于那些依托于HTML5、Flash等技术、呈现于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动新闻”、轻应用,报纸可视化编排的静态呈现为一种“固定性”的特征。这种固定性,一方面体现为整体形式“不运动、没声音、零互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为可视化编排过程中能够选择的语言符号相对单一,仅为文字、图片、图形、线条和色彩等几种。从宏观上讲,通过可视化编排的内容产品在整个报纸的结构中,其版面次序、版面位置天博·体育登录入口、版面容量等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固定从往往也会对可视化编排工作产生一定限制。

  基于空间单位承载信息的报纸一经出版,其内容就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诸如广电互联网之类基于时间单位承载信息的媒介,因为时间的延伸性,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对最终的产品呈现进行更多修正和补充。这一差异也就造成了报纸新闻的另一种静态特征,反映在可视化编排工作上则表现出其“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体现为可视化新闻内容要素是“非此即彼”唯一呈现在纸面上的。而从“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这一角度讲,其呈现形式也具有不可修补的唯一“展示”机会。

  “实时反馈、即时互动”是新媒体技术出现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必须面对的挑战。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相比,报纸可视化新闻在互动反馈中表现出的静态尤为突出,这一特征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有限性”。这种有限性具体体现为:具体新闻无法获得即时反馈,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很难在第一时间为新闻生产者捕捉到。同时,因为可视化形式是一类对受众感官具有强刺激的表现形式,报纸可视化新闻形式和内容的静态,使得其对读者的感官影响相对有限,在阅读时所能够产生的审美交流相对有限。

  图1是《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3月5日“特刊”中一个版面的上半部分。[5]图中的部分是一个内容相对丰富但在表达顺序上值得改进的可视化编排专题。笔者作为这个版面编排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者,在进行反思时发现,这一部分最值得改进的是,虽然主观上突出了新闻信息的可视化编排理念,但却忽视了平面阅读的一般规律。版面上各部分间的内容相对独立,因为缺少明确的导视线索,不同部分内容间没有形成必然的逻辑联系,也就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既无从下手又不知所云,整组报道的阅读过程过于耗费精力,客观上制造了阅读负担。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可视化编排都只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闻性本质决定其内容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评判标准。“信息是可视化新闻的支撑点,只有当可视化新闻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6]好的形式抓人眼球,好的内容决定报道价值。这应当是媒体进行可视化编排创作前所具备的基本共识。因此,对可视化编排更高的追求不仅在于对生动、直观的形式创新,更在于通过对内容的充分挖掘后,将更具传播价值的信息以更易于接受的形式高效地传播出去。充分挖掘具有传播价值和新闻价值的有效信息,并以合适的形式进行高效表达,对采写环节中的信息搜集和分类提出了要求,同时对编发环节如何筛选、把关也提出了要求。

  图2是《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11月20日《帮留守老人抱团“向幸福前进”》一文的可视化编排部分。[7]这个图表是在版面编辑阶段,由记者、编辑、美编三个岗位共同创作完成的。可以说,这组信息图并不是一个形式感和审美水平很强的作品,但对于整篇报道而言天博·体育登录入口,由记者提供第一手资料,经编辑整合加工后,再与美编共同确定表现形式,以流程图准确地介绍了“东平养老模式”的核心内容,对于整篇报道而言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的。这组报道的可视化排过程,以传递有效信息为第一要务,并没有为了形式而追求形式,这对于可视化编辑的实践操作而言,值得借鉴。

  对于以视觉形象为基础的可视化新闻而言,同一条新闻可能因为制作人的不同,其最终形象迥异。形式与内容统一,这是各类媒体上可视化报道共同的追求。对于报纸而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可视化新闻的审美风格应当与报纸的整体风格相对一致。这种风格的一致,实质上是要使可视化编排部分与常规报道部分有机融合,使得整个版面可以无间隔阅读,为阅读创造代入情景,通过阅读思考后的审美愉悦产生精神互动,适当弥补平面媒体与受众互动反馈间的不足。图3[8]和图4[9]是《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特刊”中的两个版面。这两个版面与前文举例的2015年“特刊”版面,刚好时隔一年。比较2015年和2016年的版面,对于可视化编排而言是有思考价值的:作为一种视觉形象,2016年版面的可视化编排效果更好,版面语言简洁;注重条块分割,既形成了架构框架,又建立了阅读指向,整体风格统一。可以说,这两个版面的编排方法——以整体框架展开版面结构,以图片图表等视觉形象构建视觉冲击点,以内容提要作为可视化补充——使得抽象概念,如“获得感”“经济走向”等,变得具体而直观。文字报道也因可视化编排部分的铺垫,让读者对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这样的编排方式,增加了阅读的便利,也就更容易帮助读者产生新闻阅读的快感,激发正向反馈。

  作为传统媒介形态之一,报纸在新媒体环境中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报纸的可视化编排探索,本质上正是报人们“危中求机”摸索中迈出的一步。坚持“受众本位”,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便捷高效的传播服务;坚持“形式为要”,以精品化思维创作高品位审美体验,这应当是报纸可视化编排所追求的目标。

  时下,以数据新闻为代表的可视化报道,正在多媒体呈现中方兴未艾。总结我们对报纸可视化编排实践的思考,上述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媒介形态的具体限制,回归对可视化报道本质的思考。这可能正是报纸可视化编排对融合报道这一新趋势的启示价值所在。(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新华每日电讯》总编室副主任)

  [1]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2014(3):32-36

  [2]庄捷、邓炘炘.体验式特稿传播SnowFall[J].新闻战线]方洁、王若霈.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的“五步走”——从一场关于“食物中毒”话题的可视化比赛说起[J].新闻与写作,2015(8):73-75